官方微信
CNPC-online

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建引领破解创新“密码”

2025/09/29 信息来源:中国石油报

“这里的储层数据要再细化,甜点预测模型也得再优化。”9月23日上午,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会议室里传出热烈的讨论声,天然气室党支部书记李昱东正带领党员科研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天然气室党支部借鉴“阿米巴”管理模式,创新打造“双擎四链”体系,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动能,在茫茫戈壁书写能源报国新篇章。

组织链重构

红色堡垒扎根攻坚一线

“过去科研攻关像单兵作战,现在每个课题组都是一座移动的红色堡垒。”李昱东指着“作战图”上的“党建+阿米巴”单元布局说。这个团队打破传统架构,将党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小组设在课题组、让党员示范岗扎根攻关现场,形成“三位一体”攻坚矩阵。同时,该党支部创新实施“三长联动”机制,由党员骨干兼任党小组组长、项目长和巴长,将科研团队划分为近源、远源、产建、井位4个“党建+阿米巴”单元,通过探采一体化模式整合地质、物探、工程多专业力量,打通储量转化绿色通道。

在目的层段建产甜点刻画工作中,面对致密气储层非均质性强、甜点预测精度低的技术瓶颈,党员突击队开展以“单因素成图、多因素分析”为原则的跨专业多学科融合式集中会战。大家精细梳理每口井资料,大胆划定甜点发育段,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技术。

“每个月的专题研讨从来不是走过场。”青年科研骨干、党员谢菁钰说。她的《攻坚日志》里写满了技术突破的细节。该党支部将年度指标细化到月、责任到人,通过“月度专题研讨+季度成果验收”模式,让每个科研节点都成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检验场”。

价值链重塑

积分量化激活创新细胞

在天然气室办公室的“党建墙”上,“党员积分排行榜”格外醒目。该党支部创新“全要素融合+动态考核”机制,将项目成效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树立“学干结合、多劳多得”的导向。

党员、巴长刘峰带领近源小组,创新提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障壁岛海岸沉积新认知,首次构建“源—断—储”控富集新模式,打破该区域无高产富集层系的传统认知。按照差异化激励机制,小组成员获得超额绩效奖励,同职称绩效差距最高达53%。这种“即时激励”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双轨考评机制更是创新之举。该党支部将党员积分制与科研考核深度绑定,设置9项量化指标,从理论创新到现场应用进行全维度评估。今年以来,玉门油田天然气探评井成功率、产建符合率等指标不断刷新纪录。

人才链培育

精准“滴灌”锻造生力军

“看着徒弟从青涩大学毕业生成长为项目负责人,成就感不亚于发现新气田。”在“党员+青工”师徒结对现场,有着20年党龄的导师杭伟,翻开青年科研人员赵伟的“一人一策”成长档案说。这里面清晰记录着赵伟从参与项目到独立主持课题、从成为技术能手到转为正式党员的成长轨迹。这是团队“双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该党支部探索推行“1+2+1”培养模式,即1名党员导师指导2名青年科研人员和1名入党申请人,构建思想、技能、作风全方位“淬炼”体系。3年来,8名青工通过“竞技化成长”平台崭露头角,3人走上管理岗位,5人成为项目长,1人被评为集团公司青年科技英才,为科研团队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科研链突破

揭榜攻关勇攀科技高峰

“我们的‘三会一课’一直开在科研攻关现场。”党员、项目长陶永富指着墙上的攻关时间表说。该党支部围绕天然气增储上产目标,制定详细路线图,设立核心技术攻关“擂台”,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比拼”机制,让科研人员在竞争中迸发潜能。

同时,安全、廉洁教育也被纳入科研全流程,专项管理目标清单上墙公示,推动党支部建设精细化、规范化。依托这个机制,天然气室高效编制玉门油田首个10亿立方米天然气开发规划方案,在发现优质探明储量、部署高效井等方面屡创佳绩,为非常规领域规模增储提供了范例,助力玉门油田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记者:周蕊 通讯员: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