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
8月20日,在大庆油田北六光伏电站,阳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数万块深蓝色光伏板在水中整齐排列,电流从3座箱式变电站、19台逆变器中汇入大庆油田电网。
作为大庆油田首个分散型深水光伏项目,截至目前,北六光伏电站已稳定运行2个多月,日均生产4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每天节约标准煤12.22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0.45吨,为油气开发注入绿色动能。在230天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攻克了水上施工的重重难关,创造了大庆油田在深水光伏领域建设的新高度。
新能源项目土地资源有限怎么办?
“抽水造陆,湖心筑塔”
大庆油田正全力推进新能源发展战略,但可供开发新能源项目的土地资源有限。为此,大庆油田把目光投向深水区域,通过开发水上光伏项目来获取绿色电力,成为突破当前发展困境的关键举措。
去年深秋,北六区块的深水水域,寒风中泛起凛冽的波纹。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监督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滨瑜蹲在岸边,看着平均水深4米、局部深达6米的水域说:“这片闲置水面年均日照超2700小时,是天然的光伏宝库。但要在这建光伏电站,就如同在湖心筑高塔一样难。”
传统的施工经验在这里失效。面对复杂的情况,监督管理中心成立专项攻坚组,刘滨瑜带队赴大庆石化学习浮船打桩技术。“这法子能成!”考察归来的组员们信心满满。但当在北六区块实地勘测时,新难题又浮出水面——分散的小型水泡总面积不足,大型浮船体量过大无法灵活转向,施工陷入僵局。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刘滨瑜决定“抽水造陆”。清晨,32台潜水泵轰鸣启动,8台城市排涝车昼夜工作。45个昼夜,排涝管线的潜水泵滤网更换了18套。当最后一片积水退去时,作业面终于显露真容。
抽水成功只是闯过了第一道难关。退水后的滩地土质疏松、泥泞不堪,地基承载力不足,无法承受大型机械的进驻和作业,只能等待其蒸发硬化。然而,严寒将至,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冰下丘陵地貌无法打桩怎么办?
“破冰填土,人工造基”
2025年1月,大庆地区的气温仅有零下20摄氏度,北六水域仿佛冻成一块巨大的寒冰玉盘。
技术团队采用北斗RTK高精度定位系统,在冰面标记出上百个桩位。但当首台打桩机启动时,重达5吨的钢桩竟倾斜超过了10度。现场探查发现,冰下是丘陵地貌,落差超1.2米。
消息传到指挥部时,刘滨瑜正在研究卫星地形图。“破冰填土,人工造基。”他抓起安全帽冲向现场。30名工人在定位点凿开直径80厘米的冰洞,寒风中,蒸汽管道喷涌的热浪瞬间在棉手套上凝成冰壳。最深的冰洞达4米,工人需腰系绳索悬吊作业,将砂石填入水底洼地。当最后一方砂石填入基底,经过探查,激光水平仪显示,垂直误差比规范要求还精确。
融冰期暗流多水流急运输难题怎么破?
搭建浮台,冰上“绣花”
3月开江,北六水域在融冰期暗流很多,水流也急。项目经理房明看着岸边的200多吨光伏组件犯了难,“这些组件如何运到水中央?工期肯定要耽误了。”深夜,在板房里,他盯着窗外起伏的波浪突然有了主意,搭建浮台就能运送这些组件。
工人们将储油桶滚到河滩上,用防滑钢索将其捆扎成浮台,并焊接加固架,浮台试水成功。但距岸300米的核心作业区水深超4米,调试组无法抵近。“把防汛艇改成工程舟。”房明一声令下,两艘橘红色冲锋舟连夜加装防滑格栅和液压稳定器。技术员刘宣辰在颠簸的舟舱里紧抱监测仪,参数震得剧烈跳动。“稳住!一定要把信号代码调准。”技术团队往返47趟,终于将逆变器输出电压稳定在黄金区间。当最后一组参数校准完成,房明知道,运输问题解决了,工期抢回来了。5月29日,当合闸指令响起的刹那,监控屏上跃动的电流曲线表明:北六光伏电站提前95天并网成功!
从秋风萧瑟的排水攻坚,到寒冬腊月的凿冰打桩,再到春汛期的浪尖抢渡,监督管理中心凭借“三会联动”机制——月例会锚定关键节点、周现场会破解施工梗阻、日报跟踪实现秒级响应,将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目前,电力运维团队创新实施的“立体运维法”颇具成效:无人机高空扫描,精准捕捉热斑隐患;冲锋舟载着升降平台灵活抵近作业点位;运维工人手持绝缘长杆,为光伏板“净面美颜”,让设备保持高效运行……员工们以扎实行动,共同守护着这片深水光伏。
记者:伊丽娜
通讯员:张新月
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