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
晚8时左右,秋日的港口尚未破晓。天空被浓云低垂笼罩,码头上却已灯火通明,犹如一座永不沉睡的城。
“我们严格管控装船作业全过程,层层落实岗位责任,确保万无一失,高质量完成装运任务。”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老爷庙联合站油库班长许兆玉站在码头前沿,目光如炬,凝视着眼前的庞然巨轮——“长吉洲”号万吨油轮。它静卧于泊位,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正等待被注入奔流的“血液”。
下午2时油轮靠泊前数小时,天空还一片晴朗大好的景象,该站员工便已投入紧张而有序的准备中。中控员杜鹃踏在蜿蜒向上的阶梯上,一路朝着明晃晃的太阳而去,量油尺在腰间婀娜着身姿来回摆动。高约21米的大罐上,工服的红色抢眼极了,“盘库完成,液位为……”,杜鹃有序操作着量油尺,下发、提拉、定位、核实、汇报,原油储罐的确切液位在装船前精准待命。
装船泵这边,爬上地上摆放的五级台阶,巡检员王姐用手半遮挡住流量计显示器,太阳光的斜射让她不自觉地眯起了双眼,眨了眨睫毛上氤氲出的汗雾,她认真地将底数报给了中控并清零。从中控室一路巡检到这已经过去了30分钟,细细的薄汗隐藏在头发丝儿里,早秋的天儿还有些许发闷,好似一场更大的暴雨在等待着什么。
“大家注意,装船期间务必严密监控,常规和非常规作业的风险都要覆盖到位,同时加强巡回检查频次和参数确认,确保整个过程平稳推进,杜绝油气跑冒滴漏。”调节完装船臂,这个小站静待油轮的靠泊,对讲机中,传来了班长许兆玉的声音,穿透潮湿的空气,沉稳而清晰。次日傍晚8时左右,“长吉洲”号缓慢完成靠泊,灰色的乌云不断向许兆玉的头顶上方聚拢,不一会儿,雨水便毫无预兆地落下。雨水敲打着码头地面和设备,溅起阵阵水雾,刷刷的声音在耳旁一刻未停,副班长王赵岩迅速披上雨衣,滂沱雨幕中,王赵岩来回倒运操作的身影依旧忙碌而坚定,雨水顺着雨衣帽檐不断滴落,却无人放缓手中的节奏。
“冀东中控,气密性完好,可以进行装船作业。”
“中控收到。”
趁着雨势还小,装船作业正式启动,指令在雨中铿锵传递。码头仿佛被按下快进键,却在雨的洗礼中更显凝重与专注。巨大的输油臂如钢铁巨臂般缓缓伸入油轮货油舱口,原油经过管线奔涌流动。雨水与油气交织成一种特殊的气息,弥漫在潮湿的空气里。中控室内,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跃动:流量计精准累计着装船量,液位计实时反馈原油储罐液位,压力传感器一丝不苟地监测管线压力。窗外雨水冲刷着地面,室内紧盯屏幕的目光却未曾有片刻游移。
晨光拨开厚重的云层,从云隙中挣扎而出,淅淅沥沥地漏出来洒向码头,投下微弱的光芒,持续了一夜的暴雨后,第三日早8时,安全装船再度启动,码头油轮经过了一夜的冲刷,显得精神了许多。
经过19小时左右,随着最后一根输油臂缓缓撤出舱口,“长吉洲”号的货油舱终于全部装满。化验室内,蒸馏杯上方由于加热不断地冒着热气,倒入药剂后,化验员王婧竹轻轻搅拌着试管里的油样。每次装船,化验都是最为关键的最后一步,这个小站从建站以来,保持着油品高质、装船高效、计量精准的原则,打造了冀东油田高质量原油外销窗口。
风雨见证,长夜为伴。这是一场与时间较量、与自然协调的坚守,更是一线员工用专业与汗水写下的责任篇章。每一次精准操作、每一刻目不转睛,都是对安全的敬畏、对使命的回应。夜幕终将退去,而他们用信念点亮的光,却始终在浪潮之中稳稳闪烁。
作者:张岩 殷小丹
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