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肖程释
八月的正午,草甸子上的抽油机被晒得发烫,温度计指向42℃。刚从大庆油田采油九厂地质研究所转岗葡西作业区技术管理室不久的郑杰正带领技术人员逐班组逐井开展产量大调查,手里的记录本被汗水浸得发皱,笔尖划过纸面时都带着黏滞感。作为产量大调查小组的组长,这位4年党龄的年轻党员,已经在烈日下连跑了十三天。
“郑主任,这口井的量油和报表差了0.8吨,会不会是这井供液不足导致产量下降了?”年轻技术员小张脸上带着一脸的困惑望着他。作为技术管理室主任,有过多年基层技术员和地质动态分析工作经验,他知道这组数据背后绝不能简单下结论。“产量波动要落实全地上地下各项数据综合分析才能找出具体原因!小张,你和采油工小梁拿工具测下功图液量,再取个压力表憋下泵。”
烈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不一会儿脸颊就被晒得滚烫,细密的汗珠顺着下颌线滑落,小张顾不得擦拭汗珠,连忙喊道:“郑主任,这口井功图显示漏失,液面也比上个月上升了三百多米,看来产量下降不是因为供液不足,是泵况影响的,我马上上报洗井处理!”
这次产量大调查,正赶上全年最热的“三伏天”。郑杰带着小组给自己定了条铁规矩:“报表数据要到井口核实,功图液面要到现场测,每一个异常点都得像剥洋葱似的查到底。”由于葡西作业区点多面广战线长,为了尽快完成产量大调查,他详细制定落实计划安排,偏远的班组晚上驻队落实、区块分散的班组为了抢时间让食堂送餐盒到井上,晚上加班加点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并编制班组产量大调查报告。
半个多月下来,他们跑遍了区块内476口生产井,查出泵况、时率等问题134处,落实各类上产潜力井120口。有人问他这么拼值不值,郑杰指着井场边迎风飘扬的党旗说:“党员的肩膀,就得扛住最难最累的活儿。地下的油不骗人,咱流的汗也不白流。”
作者:郑涛
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