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刚
吐哈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
气举采油一级工程师
出生在东北、求学在西南的方志刚,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里,奔赴西气东输的气源地——新疆,扎根吐哈油田。二十多年光阴荏苒,方志刚和他的团队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吐哈气举”品牌,用自己的担当、敬业,诠释了一名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
唱响"气举"科技自立自强主旋律
2003年大学毕业后,方志刚来到吐哈油田,进入采油工艺研究院工作。面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方志刚凭借专业知识和钻研精神,反复思考、深入研究。
2010年,他承担了中东某油田48口气举井的技术服务任务。这个油田产出的原油高含硫、高含蜡、高含二氧化碳,对井下工具的防硫、防腐蚀性能提出了严苛要求。方志刚带领团队耗时2年,对工具结构和材料性能进行反复优化,最终实现气举工具在硫化氢等腐蚀环境下稳定工作。油井产量稳中有升,超过了初期日产的30%。
青海涩北气田是国内外罕见的第四系生物成因的气藏,这里气井压力低、出砂多、产水高,都是气井生产致命难题,严重制约稳产高产。2018年,吐哈气举中心和青海油田技术人员一起开发出橇装气举工艺,一井一策、随到随举,转移腾挪、灵活方便。此举和集中气举互为补充,帮助涩北气田年均增产天然气2.5亿立方米。
勇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排头兵
解决了老问题,又出现新难题。涩北气田排水采气需要向井筒注入天然气,托举井下地层产出水排出地面。受压缩机规模限制,如何用有限的压缩天然气服务更多的气井,产出更多的天然气,成了涩北气田生产的难题。
油田的难题,方志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0年,他和团队三上涩北,白天跑井,晚上在计算机前演算。最终找出了规律,应用数字模型优化气举注入参数,改变了凭经验人工调整的老办法,实现了排水、防砂、增产天然气的三重良好效果。
如今,“吐哈气举”已成为这个高原气田持续稳产50亿立方米,保持低成本、高效益的关键技术支撑。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技术团队
20多年时间扎根油气开发一线,方志刚带领团队通过创新解决多项技术难题,让老油田不断焕发新生机。
用技术创新开拓市场,持续赢得甲方信赖,先后进入国内15个油气田、2个海上油田,服务国外4个国家8个油气田,在丝绸古道上书写了“保障能源安全、共建能源丝路”的新时代传奇故事,成为近年来“吐哈气举”的领跑者。
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吐哈气举”共研制出了5大类48种97个规格的气举产品,形成了8项成熟的气举技术系列,为国内外油气井增产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累计承担并完成国家级、集团公司级科技攻关项目29项,获得省部级成果12项,局级成果61项,获得国家专利109项,国外专利3项,获得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5项,入选中国石油首批重大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示范项目。2024年建成新疆气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吐哈油田第一个自治区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吐哈油田
编辑:姚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