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套盆地广袤的勘探热土上,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在油气勘探领域发挥着找油先锋的作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万照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凭借在河套盆地勘探工作中敢于担当的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收获诸多荣誉,受到甲方高度认可。
勇破“三无”困局,物探先锋显担当
河套盆地曾是勘探领域的“顽固区”,历经40余年勘探,直至2018年华北油田在吉兰泰取得勘探重大突破,但转而又陷入“南征北扩屡屡受挫”的困境。油田组织多方团队开展“背靠背”研究,限时一周提出风险井位。华北中心首次介入河套探区研究,万照飞和团队面临着“无项目支撑、无资料积累、无研究基础”的“三无”困境。然而,他没有丝毫退缩,深知“勇者胜”,主动请缨迎战这片勘探“冷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万照飞和团队迅速行动,兵分两路:一路争分夺秒收集基础资料,精雕细琢重点层系构造;另一路深入研究前人成果,全力攻克地质综合评价难题。办公室成了他们的家,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持续了整整六天六夜。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换来丰硕成果:通过强化已钻井解剖与成藏模式构建,团队成功锁定中北部古近系临河组,提出的LH1x风险井位钻获高产油流。这一突破不仅为油田打开勘探新局面注入强大动力,也帮助团队成功打开河套探区市场,正式开启河套地质综合研究项目新篇章。
创新重塑认知,突破勘探新边界
初期的突破并没有让万照飞停下脚步,河套盆地在当时仍属于“勘探盲区”。即使LH1x井获得新发现,下一步勘探部署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外带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勘探场面,向中内带甩开勘探则要面对4000-7000米的深层挑战,深层是否发育有效储层、山前洼槽区能否形成生烃灶等关键问题,严重制约着勘探向中内带推进。
面对这些挑战,万照飞充分发挥综合研究优势,带领团队强化盆地级整体研究,聚焦烃源灶分析、储盖组合研究及成藏模式构建。经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敢于挑战传统认知,提出断陷盆地弱断陷期山前洼槽区源储配置关系优越这一创新认识,支撑将勘探方向瞄准中内带。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他们支撑油田论证的XH1及HT1井均获得高产油流,HT101井更是获得千吨高产。
七年间,他带领团队探索人工智能解释新技术和复杂岩性区储层预测方法,支撑油田论证预探井85口,风险探井6口,发现了内蒙古最大的整装单体油藏,打破了我国深层陆相碎屑岩高产纪录。这些成果不仅支撑油田高效探明2.79亿吨储量,还推动了勘探成果与地震部署的双向赋能,形成了“突破-勘探-再突破”的良性循环。
传承培育尖兵,团队奋进创辉煌
河套盆地不仅是油气勘探的战场,更是青年人才成长的摇篮。项目组大力推行“项目长负责+师带徒”培养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他鼓励青年骨干勇挑重担,在项目中发挥主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他将自己和前人在勘探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转化为生动的“勘探教科书”,实现经验的代际传承。目前,团队已培养出室副主任1名、青年项目长3名。团队也收获了众多荣誉,从油田“功勋专家”“增储先锋”到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兴院功臣”,从油田“优秀地质综合研究团队”到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创新创效优秀项目”,这些荣誉都是对团队能力和贡献的高度认可。
河套盆地的勘探长卷仍需挥毫,能源报国的使命永在肩头!在河套这片热土上,万照飞将继续坚守勘探一线,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书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