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山川无需丈量脚步,自有攀登者的足迹铭刻高度;江海不必歌颂奔涌,总有弄潮儿的身影定义远方。
在位于渤海之滨的研究院大港分院的解释机房中,周雯正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储气库项目的地震地质方案解释细节。
周雯从普通员工一步步成长为项目长,她潜心科研,勇于创新,先后获得“2024年度东方物探公司优秀青年突击手”“2024年大港油田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24年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一件白大褂,一副细框眼镜,“学了地质进了分院就要做好新能源产业链上的螺丝钉”的朴实话语,还有在交流经验中不时冒出的“初心如磐,踽步踏歌’‘凡是经历,皆为成长’‘珍惜当下,不负将来……”这些具象而鲜活的片段,既专业又文艺的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充满朝气、满怀热爱、脚踏实地的新时代物探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形象。
匠心筑梦
劳模精神引领技术创新
周雯硕士毕业后进入公司研究院,被安排着跟着师傅进行学习。地层标定、地震解释、属性分析……周雯说,大学学的地质工程,在她自己看来也是“一头钻进去深入探究,真的其乐无穷”。
但是她的从业经历并非一路坦途。“2021年刚接触新能源项目的时候,储气库(群)主要参数、制造工艺和专业术语几乎都是第一次接触,跟学校里面教的完全不一样,我经常是夜里恶补专业知识,白天工作又遇到崭新的难题,刚入职的那股子心气儿一下就降到了冰点。”
受到挫折的时候,周雯愈发感到学习的重要。结合取芯试验结果,利用回归分析理论求取盐岩品位与敏感曲线间的关系,进行品位预测,是盐穴型储气库研究的关键技术。白天上班的时候,她见缝插针地向师傅请教技术要领,在实际工作中反复实验验证;晚上学习时,对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进行复盘,同时在前沿网站学习新技术和新想法,将知识点一一梳理。
“师傅告诉我,多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在具体的工作中勇于实践自己的想法。”周雯白天分析数据、常请教,晚上学理论、勤总结,黑皮本子上记满了工作流程的实验参数和下部实践的创新想法,她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熟悉了储气库库址评价优选的全流程工作。
积极实践
助力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新时代科研生产工作者应有的重要素质。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周雯逐步实现从一名“职场小白”到项目骨干的蜕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长,带领团队在新能源浪潮中乘风破浪。
2024年度周雯作为项目长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湖北小板储气库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项目》,形成了一套盐穴型储气库库址初选评价技术,完成了水溶造腔井位部署,获得甲方高度肯定。
“当我意识到我们工作中做出一个小小的创新改变,就可能直接提升成果的最终交付品质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创新动力所在”周雯笑着说。近年来,大港分院大力开展“四小创新”“微创新、微改造”,及系列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等活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创新的“一池春水”被一个个精彩的成果激起涟漪,在实际工作中,“痛点”即“靶子”,“点子”变“金子”,人人想创新、人人可创新、人人争创新的新局面逐步形成。
当下,周雯仍然坚持对前沿技术的不懈学习和钻研,学习了petrel三维地质建模,利用GeoEast的三维人工智能断层预测(AI 3D FaultPrediction)完成了多层系断层刻画。结合新兴的AI技术,努力把未来潜在的机会抓在手中,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她说“在岗就要爱岗”“在岗就要敬业”“做了工程师就要建好储气库,为新能源新业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我国将具备高质量、高技术、绿色循环低碳等要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分院紧跟趋势,坚持创新驱动,自立自强,聚焦公司战新产业发展,推动做强新能源业务新市场,持续完善全链条深地储能技术系列,打造项目新品牌,促进市场新增长。
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分院新能源技术百花齐放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一直是周雯在科研生产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她认为,聚焦新能源产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三点发力,一是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二是加强新业务人才培养、三是积极拓展市场。
“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新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周雯表示,在分院这片“沃土”上,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边调研、边学习、边思考”周雯说“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工作,希望分院在新能源新产业的赛道上蓬勃发展。”
“我们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储气库、储能等新型业务发展需求,持续攻关地下空间地球物理精细表征技术。”聆听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周雯深感振奋、备受鼓舞:“2025年,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在新业务产业链上做好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周雯扎根科研生产一线为新型业务贡献青春力量的同时,也用敬业与创新成就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让我们一起感受她对新能源业务热辣滚烫的爱。
赤诚以赴,便是最强答卷;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