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CNPC-online

中国石油75年 | 大庆油田的变证法

2025/05/20 信息来源:中国石油报

5月19日8时20分,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内,35岁的技术人员沙瀛指尖飞动,操作着油藏数值模拟系统。很快,复杂的油水井连通关系就呈现在三维地质模型中,单井数据眨眼间变为可视化图表,水驱调整潜力一目了然。

一旁,56岁的师傅闫长新凑过来,其老花镜后的目光亮了又暗——30年前,他和同事们在斑驳的木桌上,用红蓝铅笔手工绘制沉积相带图,一个区块的系统分析时间可得熬上半个多月。

两代人工作场景的重叠,勾勒出老油田的蝶变模样。1959年,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从四面八方而来,以“三点定乾坤”的松基三井喷油为起点,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此后66载春秋,从“人拉肩扛”铸就工业丰碑,到云端数据驱动智慧油藏;从25亿吨原油稳产挺起能源脊梁,到风光气储氢绘就绿色版图,这片黑土地上的创新与变革从未停止。

微观故事的背后,是大庆油田顺应时代大势、推进战略转型的宏大叙事。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庆油田正以“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担当,在“破”与“立”中重铸产业筋骨。

向新而行,这座石油工业老城在探索“长寿”更“常青”的发展之道中,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从“传统采油人”到“新能源探路者”

大庆油田将新能源业务融入主业版图,千余人勇闯新赛道,映射的是大庆油田从“一油独大”迈向“多能互补”的结构优化,更是标杆旗帜创新求变、走在前列的担当印记

一块块光伏板组成蓝色矩阵,铺展在油田大地上,将金色阳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

5月15日2时30分,采油一厂502站光伏电站N6逆变器突发接地故障。电力运维分公司配电线路工周长青迅速换上工服,抓起工具箱,箱内的高压万用表、钳形电流表早已替代了曾经惯用的管钳扳手。

在月光中疾行,周长青回忆起一年前的冬天。伴随着刺耳的修井警报声,他扛着20斤重的管钳冲进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风中。那时的他总觉得,油井的轰鸣声是大庆最动人的旋律。

如今,在光伏板间穿梭的他,正以娴熟的手法迅速更换元件,动作相较于当年拆卸抽油泵,显得更为轻巧灵活。

但转型之路,难!从最初迷茫地面对接线图纸,到独立分析光伏电站二次回路故障,周长青经历过被专业知识绕晕的窘迫,也熬过查找光伏板故障点的昼夜。在参与30余次抢修后,他独创出“一看二听三测”巡检法,保障了光伏电站安全平稳运行。

从2021年大庆油田把新能源确定为发展接续力量的主导产业,到2022年新能源业务正式融入主业版图,千余名“传统采油人”像周长青一样转变为“新能源探路者”。每一个转型故事里的彷徨与坚守、挫折与突破,恰似大庆油田从“一油独大”迈向“多能互补”的艰难求索。

创新求变是刻进大庆石油人身体里的基因。从水驱到聚驱再到三元复合驱,大庆油田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连续23年三次采油产量超千万吨。从深耕常规油气领域到实现非常规油气资源“从0到1”的重大突破,大庆油田始终在禁区中寻突破,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让超25亿吨原油汩汩流入祖国能源动脉,实现天然气连续14年快速增长,在新时代蹚出一条从“黑色石油”到“绿色能源”的转型之路。

向“新”而动,循“新”而行,风光产业风光无限:中国石油首个碳中和林、首个水面光伏项目、首个百万吨级低碳示范区先后“落户”大庆油田;自2021年底首个光伏工程投运以来,累计发电量突破16.3亿千瓦时。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展现大庆油田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晨光渐亮,周长青将修好的逆变器开关合上。随着阳光洒落在光伏板上,电流悄然涌入电网。他感慨道:“以往是跟着油井跑,现在是追着太阳干。虽然手中的工具换了,但心里依然踏实。”

从“日巡2万步”到“数据巡千里”

大庆油田以数智油田建设重塑生产图景,“老石油”变身“新智匠”,展现的是大庆油田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赋能”的管理升级,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向“新”求“质”的生动实践

5月14日14时,采油四厂第一作业区北六队中控室大屏幕前,56岁的采油工孙方庆戴上VR眼镜,手握遥控器,操纵着大屏幕上的“自己”开始了所管辖油水井的巡检工作。

只见“虚拟人”先走到杏3-2-25井,快速查看了井口压力和设备运转状态,转瞬之间,又移动至2公里外的另一口井。这一系列操作完成后,耗时不到15秒,随后数据报表即刻自动生成并上传。“在3年前,我们每天需要对这2口井进行人工巡检,至少要走2万步,而现在,去现场的时长少了,效率也更高。”孙方庆说道。

在“数智中国石油”的引领下,采油四厂创新提出“天眼数控地模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在井场、站库安装360度无死角的视频监控网,而且自主研发智能控制程序,依托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成功打造“天眼-数控-地模”一体化协同系统。

以北六队为例,全队218口油水井、8座站库均被“1:1搬进”系统。通过AI智能巡检,在设备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仅需12秒即可完成1次智能巡检,可替代以往人工1小时的巡检任务。员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设备维护、模拟演练等工作。

借助数字赋能,北六队实现了管理变革。通过合岗管理模式,培养具备一岗多能的人才,在岗位精简、人员减少的情况下,效率反而提升了34%。孙方庆敲击着键盘说:“没想到快退休了,还赶上了数字化快车,咱也成了知识型员工了。”

这场由数字浪潮引发的深刻变革,已悄然为大庆油田产业工人的转型发展按下加速键。从创业之初,凭借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的苦干实干精神,到改革开放时期,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速培育懂技术的产业工人队伍,再到新时代,搭建起9级技能成长平台,并成功孵化出9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广大石油员工实现了从“工人”到“工匠”的华丽跨越。如今,传统运行方式的变化,让大庆油田产业工人完成了从经验型向知识型、技能型的加速转变。 

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成长推动着大庆油田乘“数”而上,向“智”而行。

走进生产一线,数字化的脉动愈发强劲——10万余口油井、6000余座站场已顺利完成数字化改造;漫步在井场,每一口油井都仿佛有了“智慧大脑”,凭借90.6%的单井在线率,让地下原油的一举一动被实时呈现。

智慧指挥中心的油田生产管理指挥平台,犹如“智能心脏”,将勘探开发、生产运行等全链条紧密串联。通过这一平台,2万余位用户能够协同作业,实现对百里油区内每一处细节的精准调度。

…………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北六队。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远处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让这个小队在智能时代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从“岗位老规矩”到“网格新矩阵”

大庆油田以“四个一”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将岗位责任制升级为全域责任网,见证的是大庆油田从“打破传统管理边界”向“构建红色网格治理模式”的创新跨越,更是传承老传统、打造新范式的鲜活注脚

大庆油田始终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探索前行。无论产业布局与生产方式历经怎样的时代变革,传统的传承从未丢失。

比如“岗位责任制”。

5月16日,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北二二集输班,还是那么忙,但却更加有序。“现在,每件事都有明确流程,一天的工作该干啥、啥时候干、怎么干都清清楚楚。这活干起来有目标更从容,劲头自然足。”集输工钱静怡说。

4个多月前,北二二集输班里,以“四个一”(即一张任务清单、一张专责卡、一张比色图、一张考核表)破局,将13371个管理事项归类整合为448项,精准分配到46名员工。这一创新让传统岗位责任制以生产操作为主体“点对点、直线式”责任划定,变身多维立体治理网格,开启了一场基层治理的创新蝶变。

在这里,人人都管“一摊事”。注水泵工齐庆美过去总觉得管好设备操作就行,自打当上了健康管理网格员,她主动学习健康养生知识,考取应急救护人员证书,在发现同事身体异常时,启动应急流程及时送医。她说:“以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现在扛起大家的健康责任,这份被需要的成就感,真踏实!”

在这里,人人会算“一笔账”。前不久,老师傅王铁民因为顺手修好了松动的窗户把手,在当天考核公示栏里,竟多了一朵“小红花”,这份加分让王师傅觉得既“有面儿”又“实惠”。如今,一页纸的自主考核表上,20余项奖励与考核条目被清晰地标注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接手任务,协同配合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班组事”变成了“心头事”,管理模式的革新,让“小班组”发生了“大变化”。党支部书记郑智子亮出“成绩单”:“‘四个一’模式推行以来,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设备故障率降低了30%,遇到问题不再直接上报寻求帮扶,82%的问题都能在网格内得到解决,大家争‘最优指标’得劲头足了,降本增效的账本越算越清亮。”

回溯来时路,从“一把火烧出岗位责任制”的觉醒,到111次新时代岗检的磨砺,严实作风贯穿其中;立足新时代,大庆油田以业务归核化、机构扁平化、辅业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管理数字化为路径,一体推动业务重组、体制重塑、机制重建,实现了油气业务由“大而全”向“专而精”的历史性转变,具有大庆油田特色的现代“油公司”模式初步构建。

今年,大庆油田以改革精神树牢增量思维、破圈思维、矛盾思维、工程思维、极限思维,在改革创新中拓新路,成本降下来,效益提上去,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示范之势已转化为推广之势。大庆油田已有29家单位率先完成试点作业区(大队)“四个一”模式建设,总体完成率达63%,实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当夕阳的霞光染红井架,远处抽油机与风机的剪影在暮色中交织,大庆油田转型发展的生动图景正徐徐铺展。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就藏在拥抱变化的勇气里,藏在一代又一代追光者的脚步里。

记者:伊丽娜

责编:栾奕

审核: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