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抚顺石化工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内,钳工技能专家王建正为即将开展的大检修工作进行毫米级校准推演。他俯身凝视着循环气压缩机组的复杂结构图,指尖缓缓划过纸面,最终停在轴瓦间隙值数据上,斩钉截铁地说:“0.01毫米,必须分毫不差。这里,必须修正!”
王建是抚顺石化工建公司第四代工匠中的佼佼者。“以前,青工成才主要靠拜师学艺,师傅的技能水平基本决定了徒弟的高度。但现在不一样了,工建公司党委建立了完善的工匠培育体系,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成长平台。”王建一边调整测量仪器一边介绍道。在他身旁的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各种精密测量工具,墙上“弘扬工匠精神”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抚顺石化工建公司党委持续把培育工匠队伍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关键,通过系列有力举措,打造出特色工匠培育体系,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搭建平台,让工匠 “冒出来”
抚顺石化工建公司在长期发展中,沉淀了一批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是生产的中流砥柱,更是技能传承的关键。公司党委敏锐地意识到,要让工匠精神在企业中生根发芽,需将个体的技能与精神转化为群体的财富。2014年,公司党委以大国工匠刁克剑为领衔人创建起国家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了让工作室发挥最大效能,党委多方筹措资金,打造出包含技能操作间、劳模事迹展室、培训基地等完整专业产学研基地。在这里,钳工们能够从文化熏陶起步,逐步实现技能进修与工法创新。
在培育工匠的体系中,公司党委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人才成长机制。新员工入职,首先要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参观,接受劳模事迹与企业历史的洗礼,增强对工匠文化的感性认识。在技能晋升的设计流程中,一名入企的新员工,要先在班组学习基础技能,表现优异者才能进入工作室接受高强度技术培训。当这名钳工从工作室回到班组时,往往已具备主修、班长的能力。
工作室是一个流动的人才成长机制。公司所有具备条件的技工都能轮流到工作室学习。工人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必须有工作室工作经历;年度考核优秀的工作室成员,晋升专业职业资格时优先聘用。由于工作室对员工技能培训的统筹安排,缩短了钳工成才周期。正常一名炼化装置全能钳工成熟周期大约6年,现在一名高级工到技能专家工作室工作三个月基本能够达到技师水平。
党委鼓励并积极组织优秀青工参加省市、行业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学”与“赛”融合训练的方式,让青年工匠在各级赛事中脱颖而出,形成工匠梯队。通过各级技能竞赛,公司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大国工匠3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4人、省级工匠3人、参加市级竞赛获奖33人。
典型引领,让工匠 “强起来”
“典型引路”是抚顺石化工建公司党委的工匠培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公司党委要求工作室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技术攻关、课题研发与应用”三大职能。要求每个专业的工匠,需从保障生产装置平稳运行出发,一年解决1 - 2项技术难题,同时,专业部门每年会对工作室进行严格考核。
劳模工作室领衔人,共产党员刁克剑,这位从技校走出的钳工,经过30多年的努力,跨界研发14项科技成果,成为全国劳模、首届全国十大工匠。在刁克剑的影响下,工作室成员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工作室成员,共产党员王世鑫为解决储油罐切割作业的安全隐患,提出利用水刀进行切割的设想。他们对水刀进行智能化二次开发,成功拓展了水切割应用领域。如今,水刀机器人作业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设计到哪里,就能干到哪里”的目标,既解决了安全技术管控难题,又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在工匠典型的引领下,公司各专业工匠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23项,省市级荣誉83项,工作室依靠创新完成一线科技创新成果49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25项,取得专利13项,6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全面提升,让工匠 “多起来”
公司党委依托着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育工匠,为企业探索出了一条兼顾保障装置生产和培养优秀工匠的最实际、最优化方案。工作室连续出版发行3套专业书籍,编写教学课件130余套,累计完成员工技能升级培训82次,按照“领军标准”培养出钳工主修、班组长、技师、高级技师等逾百名。
省级工匠郭建勇不但自己在岗位上创出开创同类进口压缩机国内自检先河的优秀业绩,而且在工作室带徒弟中坚持“手把手、点对点”,与刁克剑一起教技术、带作风,培养出省级工匠王建。大国工匠张凤光为干好仪表专业,利用业余时间跨专业学习了烯烃厂等生产流程,解决了中油集团技术难题2项。来到工作室的仪表工张秀强不但获得快速成长,还成为了全国技术能手。2022年,他们在疫情最严重时期支援广东石化开工,处理装置突发故障1133项。
工匠能力的提升、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提升了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更在企业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公司“五小”征集、创新创效、合理化建议活动参与率连年攀高,达到了员工总数的84.6%,公司科技进步走向了巅峰。
抚顺石化工建公司也凭借综合实力和工匠的品牌效应,赢得了抚顺、广西、大连等四个千万吨炼油企业的认可,检维修市场拓展到东北、华北、西南地区的11家炼化企业。
作者:徐蕤
编辑:杨子仪
责编: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