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气井医生’,我们对各类气井问题‘把脉问诊’,以方气必争的劲头助低产低效井‘涅槃重生’。四年来,复产关停井1866口,措施复产井日增气能力已超过1000万立方米,措施有效率高达96%。”11月8日,长庆油田千口气井评价挖潜工程项目组副经理许敏告诉记者。
随着长庆五大气区开发程度的逐步加深,气井综合递减加快、水气比增高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气藏区域分布较广,地处边远气井难以规模综合利用,井口维护成本居高不下。长庆油田以挖潜方向评价和挖潜潜力测评为前提,精细化措施选井,差异化方案设计,个性化措施实施,让“下岗井”返岗、“长停井”重生。目前,复产的1566口井生产指标逐年向好,评价挖潜工作实现质效双提。
通过对7000余口老井进行“复查问诊”,长庆油田基本摸清气田剩余储量分布情况,并且针对不同类型气藏关停井进行剩余潜力预测,为后续的精准挖潜奠定基础。今年初以来,采气二厂坚持地质工艺一体化,认真评价措施效果和效益“两项指标”,筛选低产低效井99口,逐井通过专家会审进行潜力综合评价,分类制定并实施了查层补孔、打捞桥塞、修井等挖潜工艺措施,截至目前,累计增产气量4185万立方米。
在具体实施中,长庆油田结合各大气田生产模式匹配最优措施类型,针对不同气井储层特征、井筒条件以及地质需求的不同,持续优化调整措施施工参数,形成个性化挖潜工艺对策,将“一井一工艺”落到实处。围绕靖边气井堵塞等问题,长庆油田优化形成储层+井筒复合深度解堵工艺措施,井筒除垢累计实施107口,日均增产1.3万立方米,成为靖边气田老井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之一。
面临现场分布广、井间跨距大、措施类型多、作战部门多、无成熟经验模式等现实,长庆油田打破“单井作战、单打独斗”的思路,统筹地质、工艺、生产等部门形成合力,构建关停井复产“大协同”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低产低效井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同时,搭乘数字化智能化“东风”,积极利用“大数据池”开发长庆气区低产低效井提效挖潜专家诊断平台,实现措施选井的便捷高效。
记者:肖丹 通讯员:张安康
编辑:姚婕娜
责编:向爱静